核心提示:只做人生计划中简单的部分,拒绝去做更加复杂的另一部分的鸵鸟心态,才是很多人在步入中晚年以后,还在为生活和家庭疲于奔命的根本原因。
这个暑假刷屏的热剧《小欢喜》,以3个家庭备战高考的故事,让很多人再次重温了当年被高考压力支配的恐惧。
剧中的3对父母在拼尽全力应对孩子高考的同时,也被中年危机追着跑,很多人说这剧真实得过于残酷。
要说真实,菜导并不否认,但要说残酷,剧中设定的家庭条件,其实已经过滤掉很多残酷因素,可以说是相当理想的状态了。
剧中的3个家庭,都是北京户口,有车有房。
一家住在价值千万的高档楼盘;一家是高官家庭;一家是..教师,手里囤了五套学区房。
和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相比,剧中这三家已经是金字塔顶端的幸运儿了。他们的孩子,也早就赢在起跑线上了。
如果你看过纪录片《父亲》,看到穷人如何一手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持续贫穷。你才会发现,和现实生活中社会底层家庭的奋斗相比,《小欢喜》的焦虑要温和太多了。
1、《父亲》的主角,是来自农村的父亲韩培印和儿子韩胜利。
2002年,儿子韩胜利被西安的一所大学录取,成为全村的骄傲。
但面对一年六七千的学费,韩培印一家陷入了困境。因为家里的四亩地,只够维持一家的吃喝,没有多少存余。
韩胜利甚至想过放弃大学外出打工,但父亲韩培印不同意,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为此,韩培印卖了粮,卖了牛,把家里值钱的都卖了,凑齐了儿子的学费,但生活费和来年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韩培印决定和儿子一起去西安,儿子上学,他打工挣钱。
韩培印当农民工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左右,每月自己留150元,给儿子的生活费是200元。
对于自己,韩培印能省则省,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馍,住的是和9名工友合住的城中村,枕着砖头并排睡觉,平摊下来每月才二三十块钱。
但即便是这样,韩培印还是没能存下钱来,为了儿子的学费、生活费,韩培印几乎把能借的亲戚工友都借遍了。
对于儿子,韩培印的叮嘱是“资料少买点”、“不要不买也不要买太多”、“不要吃得过好”。
按照200的生活费标准,韩胜利每天早餐1块钱,午餐2块钱,隔两天犒劳自己吃一次肉,一天的饮食成本控制在6元之内。
课余时间,韩胜利就在校园里捡塑料瓶,1毛2毛地攒生活费。
导演问过韩胜利为什么不去兼职,他说父亲不许,父亲希望他专心读书。
韩培印有个小本子,他经常在上面写一些对于未来的美好希望:
“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这是一个道理。”
“我儿胜利啊,如果没有你的努力,你考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希望你早日成才,那才是你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
“父亲一定要在2013年前后,也就是在父亲的60岁前后,一定要和你妈,我们全家到北京去好好玩几天,到时候,我们大家都有钱……”
2、尽管日子艰难,但父子还是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坚持了下来。
终于熬到韩胜利毕业这一年,但与之而来的,却不是韩培印想象中的出人头地,而是来自现实的沉重一击。
招聘会那天,韩胜利在会场来回走了两小时,一句话也没说。
贫困的家境和父亲的高压式教育,让韩胜利变成一个内向的人,几乎没有社交能力。
此外,韩胜利还有一个硬伤,虽然他学的是和信息技术高度关联的通讯专业,但他的电脑操作水平几乎为零。
因为在父亲韩培印眼里,电脑是让孩子堕落的洪水猛兽,一直不允许韩胜利接触。
在求职屡次碰壁后,韩胜利说:找不到600一个月的工作就找300的,只要有人要就行,或者就去做服务员、做保安、做保洁。
记者问他,你如果大学毕业就从事这些岗位的话,你的父母能接受吗?
韩胜利回答:他们不能接受也必须得接受,因为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1年后,韩胜利前往青海装宽带,月薪600元;再3年后,韩胜利回西安找了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
而中学毕业就去深圳打工的女儿韩明利,都已经有三四千月薪了。
对此,韩培印想不通,也很难接受。他甚至开始怀疑,读书是没有用的。
其实也不是读书没用,造成韩胜利教育失败这个结局的,其实还是父亲韩培印自己。
是韩培印以自己的眼界和价值观,亲手把儿子韩胜利从啥都不懂的穷人,培养成读了点书的穷人。
3、菜导今天聊起这部纪录片,一方面是感慨不同阶层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投入上的天壤之别。
富人愁的是怎样确保孩子通过良好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巩固自己给他们打好的经济基础,争取在社会阶层上再迈进一个台阶。
穷人则想的还是.传统的那一套勤学苦读、光宗耀祖的套路,把上一代人突破阶层壁垒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另一方面,菜导在看完以后,觉得韩胜利的故事背后体现出来的思维逻辑,也经常出现在我们普通人的理财过程中。
韩培印之所以把韩胜利从无知的贫穷供成了书呆子式的贫穷,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固化成了一种重度的路径依赖。
在这种重度路径依赖的影响下,韩胜利虽然念完了大学,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质上都还是延续着父亲的那一套。
毕竟父亲确实辛苦,而人又天然具有保持现状不变的惯性,所以才让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从纪录片中,你可以看出:对于父亲的各项要求,韩胜利全部遵从、不做任何去改变的努力,.终彻底麻木,走进被“废掉”的深渊。
就像过往十余年的理财刚兑,让无数人养成了旱涝保收、闭眼躺赚的路径依赖。
这两年因为资管新规开始陆续打破刚兑了,就有人开始骂骂咧咧不适应了:
刚兑是打破了,但银行和基金公司却旱涝保收,凭什么?银行都要破刚兑了,金融体系是要崩盘了吗?投啥都不保本保收益,这不是坑人吗?
实际上,刚兑这个玩意本就是中国金融界独创的,从根本上违背金融市场根本逻辑的玩意,早晚都得打破。
与其在那哭天抢地,还不如早点转型适应。
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在习惯了路径依赖以后,还会有另一种后遗症:只愿意接受无脑的信息,只愿意争取唾手可得的满足。
就像韩胜利,明明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了,对于人生和工作的规划,却还是无脑到有点钱赚就行,不和别人比,更不和初中毕业的妹妹比,装个宽带赚个千把块也可以。
而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理财的态度也是一样。
问题永远只有两个:这个能投吗?投了一定稳吗?
确实,理财投资是个非常反人类的事情,需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多。
所以很多人觉得:与其费尽心思去琢磨,不如简单直接要个答案。
毕竟在这个不断洗牌的世界里,每个人或多或少觉得知识不够、能力不够,与其天天在那无休止地焦虑,不如当一个理所当然的伸手党。
但这样真的就够了吗?彻底放弃对于自我理财能力的培养,真的可以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今的理财,确实已经变成了一种必须通过长期的规律消费支出和持续的科学投资才.终有所收获的艰难历程。
但如果你不迈出这一步,就永远都只能在市场的波动中瑟瑟发抖,毫无应对的办法。
有的人挣扎着迈出了..步以后,却又因为惰性的干扰或畏难情绪使然,哪怕尝试去学习,.终也浅尝辄止。
就好像纪录片中的韩胜利,捡垃圾赚钱虽然慢,但毕竟简单。出去兼职打工来钱虽然快,但要突破性格缺陷,应对更复杂的人、事、物,太复杂了,还是算了吧。
这种只做人生计划中简单的部分,拒绝去做更加复杂的另一部分的鸵鸟心态,其实才是很多人在步入中晚年以后,还在为生活和家庭疲于奔命的根本原因。